关于创作者经济、营销科技、品牌、创意管理的随手写写 “共同富裕时代到来,财富自由之路更长了,但精神自由之路更宽了。”
GPT-4和文心一言下周发布,Generative AI时代的创作者经济会发生什么变化?
下周发布GPT-4和文心一言,Generative AI时代的创作者经济会发生什么变化?
人类的学习速度已经快不过机器了,如何更好地发挥人类优势?
......《四问VIVO》读后感
读文章时在想:什么样的企业/团队,能够穿越周期?
2023年1月6号起,国内汽车行业进入到制造业第三阶段。规模玩家开始挥舞价格屠刀。

再看美国的汽车发展100年历史,峰值时有275家公司造车;而穿越这100年历史的,只有一家 - Ford福特。

对比汽车行业,手机行业更加“成熟”,去年整体缩量14%,存量博弈更加残酷,而且已经几经周期:从“中华酷联”到“华米OV”再到“VO荣米”,VIVO出货量21年22年第一,超越苹果。

一个团队,穿越周期的能力是什么?
《四问VIVO》原文
https://mp.weixin.qq.com/s/uUL1LYpOfIv7vwwZpT_1Ag
读VIVO的三个感受:
全局观
打个比喻的话就是,之前的市场就像一个青年,闷头向前冲,不顾身体健康,出事儿了反正有家长托底。
而现在的手机市场就像一个中年人,不仅要赚钱(高端化),还要保持身体健康(现金流),维护家庭关系(上下游合作伙伴),考虑一家老小怎么活(不同产品线的未来)。这种市场情况,需要有全局洞察。
公司稳健运营需要的是健康的现金流,用户热爱品牌需要的是稳定的体验,合作伙伴开心需要的是持续的利润,团队需要持续的成长。
一个有全局观的团队,才能行稳致远。
UD的工作,不止是ToC,需要有PR、IR、HR、GR的全局观。
埋头种因
之前写过一篇 Input & Output
看到VIVO这句话,“埋头种因,果水到渠成”,很认同。
如果想要结果,不能只关注output,而要:
关注是什么样的input带来了output;
要有纪律的执行input,不怠慢不妥协。
过去汽车行业的百年老店,是不断抓住“规模化飞轮”这个因,
下一个百年的汽车品牌,该如何不断打磨“智能化飞轮”这个因呢?
雁行致远
周掌柜的故事写的很形象:
生物学家发现大雁的“人”字形夹角大小经常会变化,在24度到122度范围内。
“人”字形大雁的飞行队伍中,飞在最前面的头雁扇动翅膀时,会在它的身后形成一个低气压区,创造“上升气流”,紧跟在后面的大雁可以通过它来减少空气阻力,从而达到节省体力的目的。与单个大雁相比,一个由25只大雁组成的“人”字形编队可以多飞71%的航程。
优秀的团队,都有那种穿越周期、利他共赢和持续飞行的意愿,关注远方的使命愿景,团队合作中创造上升气流!
今天,我们为身边的伙伴创造上升气流了吗?
祝愿各位,穿越周期~
众生畏果,菩萨畏因 --- 这就是中文版的Foucs On Inputs, Rather Than Outputs
我之前很喜欢这句话,
众生畏果,菩萨畏因。
后来看到这句英文,
觉得更明确了:
If you desire great outputs(果),
then you shall focus on great Inputs(因).
范老师曾经写过一篇读书笔记,
我觉得很好,以下获得授权后转录转发:
————————————————————————————————
如果想要结果,不能只关注output,而要:
关注是什么样的input带来了output;
要有纪律的执行input,不怠慢不妥协。
举一个例子:
Output:
我希望3个月减肥10斤。
误区往往是针对Output定目标,
比如:第一个月减肥3斤、第二个月减肥4斤、第三个月减肥3斤。
当发现第一个月只减肥了1斤的时候,就有可能躺平,放弃了未来2个月的目标了。
另一种方式是定Input目标,可能包括:节食(每天晚饭少吃)/锻炼(UR一周锻炼1小时)/吃药(吃减肥的药)/其他:如抽脂等
Inputs:
每周锻炼3小时
每天晚上不吃主食
结果:
3个月后减肥效果不好,只减肥1斤
分析:
Input没有实现Output,我们可以进行复盘
内因:
没有坚持每周锻炼3小时,只坚持了6周
没有坚持晚上不吃主食,很容易饿
外因:
家里周围没有健身房
晚上工作太忙,健身时间不够
优化:
分析完后,可以优化Inputs
新的Inputs:
在公司旁边的健身房办个卡,找一个私教,每周2天早上上班前去健身
坚持晚上8点后不吃东西
再分析:
再优化:
……
按照OKR的格式,O就可以写Output,而KR可以写Input。
关注Inputs是基于如下假设的:
有实现output需要的规划,设计好最相关的inputs(策略)
相信坚持inputs会有output(纪律)
如果output不理想要不断优化input(时间 & 机制)
相信只有output没有inputs是赌博!(人)
————————————————————————————————
如果我们是做品牌影响力as Output,
那我们的Inputs,
而且是持续坚持的Inputs,
有哪些?
上海市培育“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 (2022-2025年)
全文转发上海市元宇宙行动方案,为雄心壮志点赞👍🏻
为着力强化新赛道布局,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更好助力上海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制定本行动方案。
在内容的世界里,可能只有三座值得尊重的高山
在内容的世界里,可能只有三座值得尊重的高山:
一座是内容头部玩家,
比如Disney、Netflix、或者北京文化--出品《流浪地球》的那家,
......
这就是“策划”5 -- 文化创新(未完成,方便手机上写)
社会变迁和断代,会带来新的社会思潮
意识形态机遇,为市场创新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
2. 品牌......这就是“策划”4 -- 昨天Storytelling,明天Storyliving
这个话题,也是节前一位候选人聊到,
我很认同,就忍不住写一点。
好像12年前,一位大佬给我说,
“你也是不错的Storyteller”,
我头顶带汗,心想我这样卷起袖子干活的,
咋成了忽悠人的,
只到后来,我听到了这个故事……
1. 爱听故事,是人类的祖传DNA
我们的老祖先,智人,
并不是最强大的人种,
10万年前,当智人第一次想走出非洲之时,
遭遇到了强劲的对手,尼安德特人!
他们更高,更魁梧,
关键是尼安德特人的脑容量,
比智人还大!
果然,尼安德特人以实力碾压修理了我们的祖先,
智人败退回到非洲。
过了3万年之后,
智人卷土重来,第二次走出非洲,
这次不仅战胜了中东和欧洲的尼安德特人,
还远征全世界,
一步一步创造了人类文明。

这3万年里,发生了什么?
原来,败退回非洲的智人,并没有闲着,
而是围炉夜话(or围着篝火吧,还没有炉子),一起八卦,
智人开始会虚构故事,
通过构造想象的共同体,来凝聚组织的力量,
实现更大规模的协作。
这是《人类简史》最震撼的观点,
会讲故事的智人,通过故事和原始宗教,
凝聚了组织的力量,
打败了更强的个体。
“我们都是太阳神的儿女,这是太阳神的旨意,
尼安德特人是邪恶的,我们只有遵守太阳神的旨意才能风调雨顺。”
很神奇,故事真的有这样的力量。
我也常讲上面这个故事,包括哄女儿睡觉时。
只是,哄睡,不一定管用,
小女儿会很兴奋的在床上跳……
2. 好的营销人,都是故事大王
我一直觉得欧美人很会,
绝对讲故事的高手,
不止是“迪斯尼”、“哈利波特”、“冰与火之歌”,
更是“美国梦”、“登月”、“Meta”、“Web3”,
故事不止是一个桥段,一个IP,
更是影响宏观经济的杠杆!
“美国梦”这个故事,是房地产的基石,
它为花在房屋所有权上的大笔支出提供了合理性,
而“Web3”、“Meta”、“数字货币”这个故事,
在人类几乎没有任何真实所有权变化的情况下,
(反正我家里是没多任何一点东西),
又创造了一个巨大的财富帝国。

马克思·韦伯说:
“人类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Elon Musk是其中高手,
钢铁侠希望人类可以成为跨行星的物种。
确实,故事不止改变宏观经济,
嗯,因特耐雄耐尔,就一定会实现!
3. 数字化带来的新机会,Storyliving
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才发现,
Storyliving已经是迪斯尼的房地产项目……
果然还是老美能讲故事,
「讲故事」还不够,还要「住进故事里」!


而候选人聊天时,提到这个概念,
是希望,超越传统讲故事营销,
建立数字+真实结合的故事型用户体验。
什么是Storyliving型的体验呢?
简单来说,
如果说Storytelling是视频讲故事,
Storyliving则是数字+真实生活的互动互联;
这是形式上的区别。
而本质上的区别是,
Storytelling是主要是1~3次的曝光叙事,
Storyliving则是数字化的持续运营。
随着XR、元宇宙营销的发展,之后会有更多机会:
品牌实现自己的Brand-verse
数字藏品、数字人、数字空间的相互交融
虚拟数字世界,和真实世界的联动 - 比如喜力啤酒,把元宇宙里的数字啤酒变成现实
当然,大多数品牌还只是一波流尝新,
极少数品牌,由于品类粘性和品牌势能强,
会形成自己持续的Brand-verse:
目前国内Storyliving做的好的:
蚂蚁森林(一直最爱)- 日均千万DAU的Campaign王者
Nike(会员、活动、数字潮鞋、虚拟身份)
Bilibili BML、淘宝农场、淘宝人生等
王者荣耀、米哈游等游戏公司都是高手

我还蛮看好,汽车元宇宙的:
集度元宇宙发布会
集度首任000号车主 - 希加加
集度数字藏品,金秋见
集度车载大屏里的数字世界,又将和真实事件发生什么联系?
按Storyliving的思路,用户的生命周期会变长、变宽 -- 谁说必须买车后,才能拥有集度呢?谁说买回家的只是车呢?
这里推荐好朋友Vincent写的书:《元宇宙营销》;
Vincent是营销圈很有洞察的伙伴,
Storyliving版的喜利得,能搭建数字世界最宏大的工程。

好了,晚上约了海鲜宵夜,
先敲到这里,
看到这里的朋友,欢迎点评哦👇🏻
这就是“策划”3 -- 反定位
我有一位挺特别的朋友,叫Freedom,
如果问他什么是策划,他会说:“对抗”。
对抗惯例,对抗常规,才有故事。
如果一个策划听上去都很对,
那么这个策划基本上就很平庸。

同理,了不起的品牌,
都是发起了对传统的打破,
形成了新的愿景。
1. 反定位,是策划的基因
想起百事时代,
蓝血人Richard Lee做过的营销案例,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百事标志色的蓝地毯取代红地毯。
连地毯都要成为新闻点,
这就是那时的百事。

出人意料,才有讨论点。
集度第一个在元宇宙里搞发布会,一个道理,
谁说发布会必须是过去那个样子呢?
2. 反定位,更是商业的战略
反定位,是初创品牌的常用利器,
人们很习惯去向领导者学习,
但如果你总是追求和市场领导者一样好,
你只会为领导者做嫁衣。
星巴克是非常了不起的品牌,
第三空间的体验做的挺棒的,
但Manner的空间,
基本上不提供什么体验,
装修非常简单,成本更低,
留白反而显得更年轻!

一点补充知识:
反定位,counter positioning,
按斯坦福大学企业战略教授汉密尔顿·海默(Hamilton Helmer)的定义,
是指针对目前市场领先者的产品,做一个和它完全对立的商业模式。

如果市场领先者学习这种模式,
会把它自己已有的商业模式摧毁。
如果市场领先者不学习,
它就只能让挑战者不断变大,自己慢慢变小,直到双方位置互换。
所谓damed if you do, damed if you don't。
互联网里,拼多多 VS 淘宝也是一个例子,
车企里,特斯拉 VS 传统车企,也是典型的例子。
那么,由谁来颠覆特斯拉呢?
写在结尾的话,
来自圆桌派:
人类进步的本质是什么?
是
下一代不怎么听上一代的话,
就是每一代都在颠覆上一代。
看到这里的朋友,也是“反定位”,
按道理国庆节都出外玩了,
你却在学习思考,看这种文字……
给你点赞👍🏻
这就是“策划”2 -- 去中心化的内容能力
上一期分享,提到这样一个点:
“一定要关注群众(KOC们),
群众的创意力量,非常大
记得一位大导演说过,他的才华,
可以是在5分钟内出一个“点”,
而抖音上有成千上万个更普通的KOC,
但是他们集体能在30秒内就有一个“点””
群众的创意,威力无穷!
这是为什么,精英主创模式为主的长视频式微,
而大众共创模式的短视频有6亿+DAU。
品牌营销策划,同理。
上周和一位候选人交流,他说,
现在品牌需要建构“去中心化的内容能力”,
这句话,深得我心。
随着中心化媒体的式微,品牌希望自己唱独角戏就能有影响力,这几乎难于登天!
这几年,品牌圈都意识到了“内容很重要”、“内容驱动增长”,
但问题在于,很多品牌,在内容时代,依然以中心化的方式生产内容、发布内容,
只是在自己的新媒体阵地上,喃喃自语。
这,就很难……
品牌是用户身份的代表,
企业更是社会生活和舆论场的一部分,
优秀的营销公关团队,
不是发言人,而是策动者!
那么,如何建立“去中心化的内容能力”?
这个是我问候选人的问题,
我说,你先想想,我也写篇文章:
几点实践tips:
选题意识上,
以大家为传播主体 - 从“我要表达什么”,到“借这个,大家可以表达什么”
这个主体包括用户、媒体,包括企业员工、合作团队,更包括规则制定者、社会宏观面大众情绪等
选题要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他们感兴趣的点,参与的方式是什么
即使企业的产品非常牛,在充分自我呈现基础上,也要留口子让大家参与
内容生产方式上,
好的内容生产,就像一个乐队
BGC - 品牌生产内容,很多时候不一定非要是主唱,而应该是鼓手,带节奏更重要
PGC - 专业内容玩家的跟进,从不同角度演绎,就像吉他、贝斯
UGC - 我一直认为,UGC才是真正的主唱,而且是大规模的主唱
EGC - 这个是Employee Generated Content - 员工生产的内容,是这个乐队的键盘手,特别是在歌曲的创作过程中,键盘能为乐曲增色不少
真实的内容,比包装的内容更好
很多PUGC的内容,因为更真实、贴近人心,比打磨精细的BGC更好
绝对不能只有一次性内容,必须有好的内容二创,才有故事的“起承转合”
这个乐队需要提前就规划好,提前有专人去跟进,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内容发布方式上,
直接发布 - 如果您的内容超级强大,可以这样,其他时候请想想
借力发布 - 这个大家都比较常用,就是要想清楚借什么力,借的好,别瞎借
故事式发布 - 我是觉得,任何值得发布的内容,都是有相关的故事的,不论故事大小,都会有点意思。真诚的故事、反套路的故事更好。

(这个是我们同事,非市场团队,自己做的图,就蛮好的小故事)
内容组织能力上,
新媒体团队,不应该是“发布岗”,而是“第三方调动岗”
团队能力,应该不止是“内容生产”,而是“内容调动能力” - 调动员工、不同团队;调动KOL和KOC,组局利益相关方,让他们成为话题相关方
团队必须要有喜欢梗图、meme的年轻人,才能把内容玩起来
最后,别自己冲出去做solo主唱,市场公关团队应该做鼓手

居然又写长了,我的个人内容能力就……挺差的……
看到这里的,都是真爱,
请点击👇🏻
这就是“策划” -- 一种面向观众的内容能力
近期市场团队开会,“策划”这个词高频出现。
CEO同学也好,我也好,常说“传播要有策划”、
或者说:对不起,这三个方案都没有“策划”。--- 这真是让人不好......